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期刊编辑如何拥抱融媒体时代 ——以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期刊及编辑转型为例
阅读次数:     字体:【

[ 摘 要 ] 融媒体时代,期刊依靠内容优势进行主业延伸再创媒介平台价值成为期刊业创新的共识。期刊编辑的学习创新能力成为行业决胜因素。在期刊编辑提升互联网技术技能的同时,文化自信心、价值观判断、传播运营力是其最为核心的能力。结合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期刊转型之路,分析了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转型的方法与途径。

[ 关键词 ] 融媒体时代、核心编辑力、转型、传播运营力

一、融媒体时代到来

20191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地点在人民日报社。习近平等来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结合视频短片了解报社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情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

人民日报社是媒体和报刊出版界的标杆,其全媒体传播建设已显成效。习总书记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指示和要求表明,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报刊出版从业者需全面提高业务技能,才能紧跟时代,实现媒体融合发展,守好传播阵地。

期刊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其内容是以深度、专业性见长,在尝试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免费数字化出版后,融媒体时代期刊如何依靠内容优势进行主业延伸,再创媒介平台价值成为期刊业创新的共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期刊编辑的学习创新能力成为行业决胜因素。

二、期刊编辑在融媒体时代亟需全面提升编辑技能。

移动端阅读普及之前,期刊与图书、报纸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期刊的专栏可以汇编成图书,报纸的深度报道经过加工可以呈现在期刊上。在互联网时代,期刊读者阵地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期刊读者与报纸、图书、公众号、微博、APP信息的界线更模糊了。不同类型的期刊面临的形势各有不同。大众类期刊,读者急剧减少,大众市场萎缩,商业模式急需再造;学术类期刊,读者相对稳定,但线上线下融合加速;行业类期刊,读者需求形式日益多样化,专业知识服务不再限于纸质,需要运用新思维去突破创新。总之,新媒体发布、期刊出版、图书出版的界限已经不再存在。在互联网技术引领之下,三者可以融通发展,将信息即时发布和知识成果沉淀结合起来、将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联动起来、将活动举办和智库服务配合起来。与期刊转型发展相应地,期刊编辑的转型任务也非常迫切。期刊编辑亟需突破和创新,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同时得在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呈现方式、新媒体运营、知识服务上提升综合业务能力。因此,大变革时代的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四种思维:

1、终身学习思维。

出版生态变革是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始于技术应用革命,技术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网页、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各种APP的流行与迭代来看,编辑使用的符号处理实际上是在追随计算机程序员的语言。程序员编写各种应用程序改变大众生活,编辑则在适应这种改变。技术应用是一项硬性指标,如果编辑人员不掌握网络先进工具的操作应用,就不可能在融媒体、全媒体中发挥作用。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必然与编辑业务工作融合到一起。

随着电脑普及、软件更新使许多编辑同时成为版面设计者,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技能在融合。随着媒体发布端向网络转移,平面编辑已明显落伍,新媒体信息发布,不仅要有文字、图片,还要有声音、视频、动图、图表、互动......一条信息的全方位呈现正成为出版行业的常规要求。[3]编辑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也在学习视频录制、剪辑,音频制作、动漫、动图制作等,掌握多元呈现技术的编辑越来越受欢迎。编辑的工具箱也变得丰富:WORD文档、EXELE表格、PPT、秀米、飞腾软件、Adobe音视频软件等。五花八门的技术应用对年轻编辑来说,较容易掌握,中年编辑学习起来,吃力的不在少数。

2、融合发展思维:当下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数量、规模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读者会有一种被淹没在信息里的感受。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是编辑的天然使命。融媒体时代,信息更新迅速,行业竞争激烈,这促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原来的多人分工合作转向一人多能创作。比如,采编合一、图文合一,编辑既创作又编辑,既发布又营销,既运营又服务,技能不断融合。

3、服务用户思维:媒体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部阅读终端同时占据着人们的眼球,吸引大众注意力,多屏共存随处可见。一个媒体无法再独占大部分目标受众。与此同时,一个传播机构也不止一个发布终端,同一条内容要适应不同终端的特点进行编排设计。

4、商业运营思维:出版市场原有的盈利模式逐渐消亡,网络免费阅读支持不了产业,媒体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盈利模式问题。为了开拓市场,出版企业实行的机制越来越灵活,大多独立核算,要求文化产品的策划及生产是项目制,在一定的预算下,完成出版计划并设定绩效考核标准。这种机制下,编辑角色更像一位项目经理,要运用经费控制、协调组织、决策执行等管理项目的办法去工作……[4]

编辑除了生产内容,还要尽量扩大传播并把传播效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把读者阅读量或者流量变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融媒体时代多终端接收信息的时代潮流要求编辑必须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全方位地提升编辑业务技能,勤于创作,具备互联网用户思维和商业头脑,生产有价值、有传播力的文化产品。

三、 融媒体时代的核心编辑力:文化自信心、价值观判断、传播运营力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众多行业的洗牌,给大众心理带来焦虑感,尤其是传统媒体从业者。面对目不暇接的应用软件,跟鱼群一样难以聚合的读者群体,越来越萎缩的销售收入,有相当数量的编辑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对前景感到迷茫甚至沮丧。诚然,编辑要提升的技能很多:技术应用、运营、用户思维、多端发布,知识课程包装、活动组织等等,但林林总总不能迷失,万变不离其宗。编辑在不断更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明确编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笔者认为,期刊编辑所有的能力中,文化自信心、价值观判断、传播运营力是最为核心的能力。

1、 文化自信心:编辑学家刘杲先生提出的“编辑是良好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在当下仍然是纲领。[5]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教化大众,实现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是出版编辑的行业宗旨。编辑的职业素养还包括爱岗敬业、对读者和作者负责、自信、自律、热情、真诚、友善、执着、敏锐等,这都是非常优秀的职业素养,切不可丢失,不能因为处在一个转型的困难阶段,忙着学习应用层面的技能而忘了编辑的根本。在这个时代里,具有家国忧思和人文情怀,具有改良社会抱负的理想主义者是最可贵的。编辑要始终牢记自己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必须传承和坚守专业的编辑职业素养。

2、价值观判断:编辑作为精神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始终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处理文化、经济、技术的关系上,文化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心,价值观上迷失了,屈从于经济目标,那么,技术越发达,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出版无论发展到何种形态,运用了何种技术手段,都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都要坚持底线思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序良俗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可逾越。当互联网商业公司、各种自媒体出于吸粉需要去迎合、煽动大众情绪的时候,传统出版编辑要有定力、有冷静的价值观判断。相信大浪淘沙,不符合正向价值观的内容暄闹一时,迟早会被淘汰。今日头条的道歉信和一些粉丝量巨大的自媒体的最终封号都印证了这一点。

3、传播运营力:当下期刊编辑不再是单纯地约稿、编稿,而是得从素材出发,研究内容的发布形式和传播节奏。除了纸质印刷,还要思考怎么样的数字表达方式和产品形态更吸引用户。产品内容要按照互联网的思维去做,其呈现方式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视觉、音视频、设计等。有的新兴媒体具备强大的内容运营能力,既能聚合内容又能分发。比如像腾迅、百度、阿里、今日头条这样的商业互联网公司,知道内容做出以后,放到什么渠道合适,能通过技术数据的分析,提升内容的影响力和变现能力。这里涉及的技术,许多同人工智能、传播效率有关,在当下,传播运营力和新技术的掌握密切相关。

当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的时间、精力和才能都是有局限性的,一个编辑不可能像智能机器一样,什么技能都样样精通,那违背了生物规律。融媒体时代的编辑队伍建设不能只靠现有编辑转型,也不能只寄望于“新鲜血液”,最好是做好人力资源的顶层设计,编辑转型与引进人才二者结合,合理布局,重点用力。在这种思路下,现有编辑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坚守编辑业务核心竞争力,正视困难,积极学习,以己革新参与行业革新,才是切实可行的。

四、以湖北长江报刊集团编辑转型为例,分析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旗下有十九家媒体,根据办刊宗旨和服务对象,分类为学生期刊中心、教师期刊中心、大众期刊中心、学术期刊中心。融媒体时代,各个期刊面临的共同冲击是:产业链被洗牌了,大部分读者转移到了移动终端,小部分纸质读者的存在支撑不了原有的运营模式,出版主业的商业模式需要重新再造。现实环境对期刊编辑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是知识结构上的杂家,还得是业务能力上的杂家,十八般武艺都得学会:软件应用、内容制作、活动组织、新闻发布、维护用户等,这种全方位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有些苛刻,但从业者不得不面对。大势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期刊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期刊编辑全方位的转型。

面对这种状况,以期刊业务为主的长江报刊传媒集团采取巩固传统发行渠道、积极开发新媒体阅读、探索智库服务、跨界融合发展的思路来应对这场行业革命,再造队伍与商业模式,实现文化企业的转型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对期刊编辑的要求不再止于编稿、组稿、选题策划,也不再止于文字加工、技术应用,而是提出更多元更复杂的要求。为了促进期刊编辑的转型发展,长江报刊传媒集团采取了以下举措:

1、创办“长江课堂”引领学习风气。为树立长期学习的风气,长江报刊集团业务部每个月举办“长江课堂”,将专业学习会、业务通报会、选题策划会三项功能结合在一起,带动采编经营管理团队加快融合转型步伐。“长江课堂”紧紧围绕融合转型与素质提升这个核心主题,重点破解三大现实难题:如何打造新时代优秀编辑?如何打造专家型记者和学者型编辑?如何打造智库型媒体和媒体型智库?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采编队伍的政治和思想觉悟、提升采编队伍的编辑业务能力、提升采编队伍的职业素养,打造主动学习的氛围。[6]

2 成立“全媒体中心”引领期刊编辑数字化转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技术层出不穷,深度融合发展是项系统性工程,要素资源投入是必要条件。因此,长江报刊集团投入近300万建设全媒体中心,更新编辑系统,采编发布设备集成化、从业人员专业化。长江报刊集团重视在技术应用、在要素资源方面重点投入,为编辑转型做好物质准备。

3、评选“七好作品”引领内容建设。长江报刊集团每年评选“好栏目、好标题、好文章、好设计、好策划、好活动、好视频”,用产生两个效益的优秀作品起标杆作用,指导示范各个期刊把内容建设放首位,坚守政治立场,严把质量和导向关,把主刊办好。

4、实施“青蓝计划”引领队伍建设:在融媒体时代,青年编辑和中老年编辑各有特点。青年编辑对新技术适应得快,但政治导向意识和专业技能欠缺,中老年编辑组稿策划能力强,但传播力跟不上时代。对于这个情况,长江报刊集团实施“青蓝计划”,老带新,新帮老,两代编辑互相指导,加快了团队建设。

5、多渠道建设引领编辑加强运营思维:长江报刊传媒集团的经营主渠道是湖北省各地市县负责报刊推广、销售、回款的全资子公司。为了加强主渠道的工作力度,长江报刊传媒集团要求各个编辑部在此基础上做好另外三项渠道工作:宣传渠道、教科研渠道和党建组织共建渠道,这三项是报刊集团的经营辅渠道。这“1+3”渠道模式精准对接了教育期刊和教育部门的需求,双方在品牌打造与宣传、科研兴校与科研兴教、加强党建与提升党建水平方面有都一致的需求,有效助推了企业与学校的业务对接。原来期刊编辑只需要约好作者,编好稿件,现在则要具备服务用户的意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依托平台和活动贴近市场和客户,实现脚力、脑力、眼力与笔力的统一。

通过以上举措,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期刊编辑的心态和能力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变得有文化自信了,能充分认识到编辑的职业定位依然是是媒介生产消费一体化新模式的核心,只要能提供文化价值就不会被技术边缘化。二、变得积极主动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只有主动去学习跟互联网转型相关的一切技能,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一旦观念转变,开启跨界学习模式,大部分编辑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喜。三、编辑变得有经济头脑了,会算经济账,能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考虑活动与项目的组织策划,整个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提高了效率。

五、 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有五个方面: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和管理融合,在这个全新的文化生产消费过程中,期刊编辑要具备行业自信心,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保持敏锐的市场眼光,培养复合的才能,努力成为全媒体内容生产的组织者、新行业盈利模式的创造者,以及社会阅读的引领者。“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融媒体时代的期刊编辑倘若站在人类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承的高度,建立职业自信,一定能投入到这场深刻的变革当中,积极拥抱融媒体时代。


注 释

[1]新华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1/25/c_1124044848.htm

[2] 刘蒙之 刘战伟. 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改革思考——基于2017年就业季120条编辑出版类招聘信息文本的词频考察. 出版科学,2017255):9-14

[3]雷秀丽.出版融合环境下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J].科技传播,2018,10(17):180-182.

[4]李彪.未来媒体视域下媒体融合空间转向与产业重构[J].编辑之友,2018(03):40-44

[5]周蔚华.新时代优秀编辑的变与不变[J].现代出版,2018(06):14-18.

[6]陈栋.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生根的机制创新探索——以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为例[J].传媒,2018(16):34-36.


作者: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潘洁


 
上一篇:专科辞书数字化探析 ——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融媒体资源库”为例
下一篇:“双减”政策视域下产品出版思路

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   (hbcbxh.org.cn)@202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00538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39号   邮编:  电话:027-68892486    Email:hubeibanxie@126.com   网站地图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75号